发布时间:2018-05-10 09:11:42 制冷快报
关注中物联
我国冷链物流行业的发展,长期以来存在着规模小、技术有限、缺乏统一标准等痛点,尤其是在标准化方面,标准的不统一导致了整体效率的低下,对此,近年来国家相关部门也在陆续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,推进冷链物流标准化的建设。
早在2014年年底,国家发改委、财政部、交通运输部等十部委联合发布《关于进一步促进冷链运输物流企业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》,提出引导冷链运输物流企业整合资源,降低成本,提升物流效率。
2016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,要完善跨区域农产品冷链物流体系,开展冷链标准化示范,实施特色农产品产区预冷工程,例如“完善农业用地政策,积极支持农产品冷链、初加工、休闲采摘、仓储等设施建设。”根据2016年3月的一则报道,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冷链物流专业委员会秘书长秦玉鸣表示,国家强制性冷链标准正在制定中;到了2017年4月,国务院办公厅正式公布了《关于加快发展冷链物流保障食品安全促进消费升级的意见》,提出要加快完善冷链物流标准和服务规范体系,制订一批冷链物流强制性标准。
2017年8月24日,交通运输部印发《加快发展冷链物流保障食品安全促进消费升级的实施意见》,提出着力提升设施设备技术水平、健全全程温控体系、优化运输组织模式、强化企业运营监管,力争到2020年,初步形成全程温控、标准规范、运行高效、安全绿色的冷链物流服务体系,“断链”问题基本解决,全面提升冷链物流服务品质,有效保障食品流通安全。
冷链物流的标准化为什么那么难?
在标准化建设的推进过程中,会面临不少现实的阻碍。标准化建设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,方方面面的考量是不可或缺的,然而从冷链行业的发展现状来看,其中的缘由大致包含以下几点:
上游本身缺乏标准化
物流是为第一、第二产业服务的,所以就导致在服务体系上,包括设备、技术等,需要配合非标准化的主体,去做量体裁衣的匹配。冷链物流的主要对象,从上游的角度看,比如农产品、生鲜食品这些,本身是具有天然属性的,并非像汽车、数码产品等纯人造的产品,可以很容易实现标准化、规模化生产。京东物流冷链配送负责人夏萌指出,冷链物流企业能够控制的仓储、配送、车辆设备、系统等所有工具的改造,都要依托于上游的产品来进行调整,所以标准化才成为了最大的问题。
标准化范围难以界定
由于技术是冷链物流企业的核心竞争力,如果标准制定过高,一部分企业会受制于技术和成本的限制;另外,冷链物流标准也涉及食品安全问题,标准不能过低,这就成为一个难点。
冷链物流行业的痛点 如何建立标准化!
冷链物流车联网云系统
受限于技术瓶颈
在运输过程中存在断链和分散的问题,物流企业不得不采用“断点续传”的方式,就像古代驿站“八百里加急”的形式,每到一处就更换一匹马。“续传”的点越多,所经过的运输途中的工序就越多,更难以保证全流程的标准化。
基础设施不完善,标准化的实行缺乏依托
美国、德国、日本等国家在物流基础设施建设上较为成熟,标准化体系较为完善。而我国物流行业整体情况,都是以“小、散、乱”为主要特征,不仅是冷链,整个物流行业的标准化都是一个难题。
在冷链物流领域,基础设施的建设也受到了高度重视。去年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,要加强“物流等基础设施网络建设”,今年两会期间,全国政协委员、新希望集团董事长刘永好提出了《关于加快推进冷链物流行业发展,为食品安全保驾护航的提案》,其中提到:增加绿色通行证发放数量,放宽对生鲜农副产品配送车辆的进城限制;对冷链物流车通行实施优惠政策;加大对大中型城市冷链物流相关设施的用地支持。
相关阅读
每日 推荐
- 国家邮政局公布2025年上半年邮政行业运行情况
- 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 决定召开二十届四中全会 分析研究当前经济形势和经济工作 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主持会议
- 培育增长点、拓展新空间,权威部门解读促进农产品消费新部署
- 产地冷链物流政策将出 多产业迎利好
- “全球买、全球卖”,中国新电商为开放合作架起数字桥梁
- 农业农村部:千方百计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助力释放农村消费潜力
- 【上海】首个航空前置货站启动试运行
- 交通运输部举行专题新闻发布会 让3800万货车司机少些身心劳累多些暖心体验
- 交通运输部举行发布会介绍加强货车司机合法权益保障工作
- 多家单位联合发起交通大模型创新与产业联盟 综合交通运输大模型落地再提速
- 2025年上半年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的比率降至14%
